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選修一的歷史是同學們要在高二必須學習的科目,選修歷史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同學們有好好的總結有關的知識點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一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guī)律性總結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tǒng)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現(xiàn)存制度,而是對現(xiàn)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fā)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fā)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倥f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②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或社會發(fā)展趨勢;
?、劢y(tǒng)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xiàn)富國強兵;
?、芘f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菝褡逦C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诳戳α繉Ρ仁欠裼欣诟母?,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鄹母锉厝粫p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芨母锏?a href='http://www.betopgrupo.com/fanwen/cuoshi/' target='_blank'>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莓敃r的內外環(huán)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zhí)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么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二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tǒng)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yè)、工業(yè)的發(fā)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xiàn)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yè)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xiàn)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tǒng)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yè)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建立了一支現(xiàn)代化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xiàn)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zhàn)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并戰(zhàn)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zhàn)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lián)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fā)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zhàn)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芨母餂]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三
梭倫改革的背景:
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經濟發(fā)展:農工商業(yè)以及貿易得到發(fā)展
階級變化:工商業(yè)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zhí)政官: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梭倫改革:
內容:“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恢復公民大會權力
建立“四百人會議”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鼓勵發(fā)展農工商業(yè)
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
梭倫改革的評價
歷史意義:
?、傩纬闪嗣裰髡伪仨毦邆涞墓袢后w;
?、诖蚱瀑F族對政權的壟斷;
?、垡欢ǔ潭壬洗_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艽蟠蟠龠M了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總之,其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歷史局限: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蕩不安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
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田增多,出現(xiàn)新的封建剝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社會條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內容: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制定連坐法
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作用:廢除舊制度,創(chuàng)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表現(xiàn)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fā)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zhàn)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局限性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消極影響:
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后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yè)發(fā)展,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后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四
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東晉時建代國,拓跋珪建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影響:社會安定,經濟恢復,推動了畜牧經濟向農業(yè)經濟的轉變,國家機構日益完備,民族融合
鮮卑文明與漢文明沖突,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護制,豪強地主隱瞞人口,逃避賦稅、徭役
廣大農民賦稅賦稅負擔沉重,農民起義不斷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tǒng)治者未處理好民族關系,激化矛盾
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改革條件具備
改革內容:
創(chuàng)新制:制定俸祿制、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租調制
遷都:目的——強化中原統(tǒng)治、避開鮮卑族舊勢力;原都城偏窮、交通不便、不如洛陽;北受柔然威脅、南為經略中原
移風易俗:漢服、漢話、漢姓、通漢婚、改漢籍
評價:促進民族大融合
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農業(yè)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手工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商業(yè)的發(fā)展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經,興辦學?;謴蜐h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tǒng)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鮮卑游牧民族的農耕化漢族人民生活的鮮卑化
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
背景:
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嚴重
土地兼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反抗斗爭不斷
極貧積弱局面:財政困難,入不敷出;遼和西夏威脅北宋安全
慶歷新政:以整頓整治為中心,觸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內容:
富國之法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整頓太學改革官吏選拔
強兵之法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jiān)
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評價:
結果:新法被廢止,變法失敗。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執(zhí)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
變法的歷史作用
理財: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農業(yè)生產。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yè)生產、增加政府收入。)
軍事:加強軍事實力。(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jiān))
(作用: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減少軍費開支,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
教育:培養(yǎng)、選拔人才(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作用:選官貫徹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克服恩蔭泛濫的弊病。)
第五單元宗教改革
背景:
?、俳洕?根本原因):隨著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天主教會成為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天主教地位: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地產所有者;政治上,教權高于世俗王權,至高無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鉗制人們思想;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谥苯釉颍禾熘鹘虝母瘮『退压?/p>
?、壅我蛩? 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芪幕蛩? 文藝復興的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以兜售贖罪券的形式對德意志進行勒索
主要改革:德國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1、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
(1)社會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據(jù)的政治局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
高二選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上一篇:高考必備歷史知識
下一篇:高二下學期歷史知識點